全球速讯:急救装备悉数亮相,多校分享急救教育经验
第8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于4月21日举办,急救装备也在装备展上悉数亮相,在同期举行的“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来自江西财经大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海南省农垦中学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五所学校的代表,分享了推进急救教育的经验和亮点。
在此次教育装备展上,企业展示新型的急救装备。 新京报记者 罗艳 摄
打造校园“5分钟急救圈”,切实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资料图)
2022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共有201所学校入选,其中高校72所、高中64所、高职53所、中职12所。江西财经大学是其中之一。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春根介绍,作为全国急救教育首批试点校,学校加强“急救师资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通过持续开展面向教师、辅导员、骨干学生等群体的培训,逐渐构建起涵盖大学部、附中附小、幼儿园的完整师资链。
该校从普通大学生中培养组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协助学校开展应急教育培训活动和日常的巡查工作。“我们还从退役复学学生当中遴选优秀学生,组成学生教官队伍,在学生军训的时候协助进行应急教育的教学工作。”李春根说道。
此外,该校还搭建了智慧化应急救护平台。按照不同区域的特点,设立了紧急事件呼叫桩,张贴紧急电话,配置安全员,配备了11台AED及相关急救设备,开展应急救护志愿队伍的日常巡查,全力打造校园“5分钟急救圈”,切实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同时,学校还搭建了社会实践平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师生主动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到政府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开展调研和急救教育服务。
“‘五个纳入’为我们高校的急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李春根介绍,“五个纳入”是指将师生健康安全教育分别纳入了《平安建设考核指标》《文明校园建设的行动计划》;将急救教育纳入了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急救教育的竞赛纳入了《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将急救知识纳入了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由此形成了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军训、急救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契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学校急救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应急救护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院校代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院长杨元娟分享了医学类高职院校急救教育推进的经验。
杨元娟介绍,学校急救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工作:急救教育基地的建设、资源的建设以及培训工作的开展。“组建了急救教育的培训团队,培养一批急救的培训师。”杨元娟说,学校面向在校的医学生开设《急救医学》主干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系统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院前急救、常见急危重症快速诊断和应急处置能力;面向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开设《急救技术》选修课程;面向其他广大师生以及社会人员,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急救科普教育。
实施学生“种子”工程,以点带面开展急救培训
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针对的学段是高中及以上,对于高中阶段如何推进急救教育,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交流会上,三所高中学校的代表介绍了急救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推广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沈胜方介绍,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该校围绕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三个重点任务,完善校园突发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创新师生急救教育培训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深入生命安全教育课题研究,多项举措稳步推进学校急救教育工作。
“学校被命名为试点学校之后,我们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建立了合作机制,发动优秀校友资源,通过捐赠仪式配置了三台AED急救设备。”沈胜方说,学校还取得了相关专业医院的技术支持,提升校园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了校园突发卫生应急事件的应急体系。并在学校的几个重点点位安置AED,包括运动场、教学楼、人员密集地区,并定期巡查,确保设施正常进行,同时配齐院前急救物品,包括担架、球囊式呼吸面罩、氧气罐等。
针对校园突发危重症情况,学校还联合周边的社区医院以及对口的三甲医院,建立了校园突发危急重症应急处置预案,“就在前不久,成功运用机制救助了一名学生,使他转危为安。”沈胜方说道。
“高中学生有高考压力,如何开展全员急救教育培训,这是一个矛盾,也是个难题。”沈胜方表示,对此,学校实施学生“种子”工程,对全校学生干部和航空班的学员开展“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活动,受培训的学生回到班级作为种子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种子的作用。
此外,学校开设了急救特色课程,在全校开展急救与保健教师的选修课,采用小班化教学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开展情景体验教学,带领学生感受别样的视觉冲击和趣味教学。
海南省农垦中学急救教育主要载体之一是急救安全屋。海南省农垦中学吴惊龙介绍,急救安全屋是学校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合作创建,成立于2019年5月。
“安全屋就坐落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们的设备可能不是高大上,整体看起来比较朴素简约,但是我觉得它所承载的主要任务和实现的相关效果还是非常不简单的。”吴惊龙说,安全屋中配有1台急救培训岛、10个成人模拟人、2个婴儿模拟人,以及儿童气道梗阻模拟器、若干台AED教学机。除此之外,校园里面还设置了三台AED,可以充分满足校园内生命急救需要。在师资方面,学校主要是由17位教师急救志愿者构成,其中13位是在职教师,还有4位为退休教师。
谈到急救教育开展情况,吴惊龙说,学校的常规活动主要是在校园内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急救微课堂活动。每年秋季9月份开学时,面向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新生开展急救微课堂的急救知识学习。除了新生之外,有时还会有相关老师和家长一起参加培训。“安全屋建成4年以来,已经培训了5920人次,我们学校将近100%的在校生都接受过急救知识的技能培训。”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王晓建认为,应关注健康救护教育的终极价值,而不仅仅是工具价值。“这些年,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急救教育逐渐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但综合来看,还存在一些难点。”他指出,从内容看,重技能、轻素养、短平快式的培训,缺少主体尊重,缺乏生命关怀,缺失生活融合;从形式看,有活动无课程。“在一些学校,可以看到急救教育的形式没有规范的路径,没有专业的品质,没有稳定实施的保障;从结果来看,有行动、无评价,如果没有评价,有可能导致急救教育形式大于内容。”王晓建坦言,每个学校都应该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路径。
在课程探索上,王晓建介绍,该校实施循序渐进的策略,第一阶段是在2018年以前实施技能培训,每学期一次,每次一小时,让师生意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并了解相关知识技能。第二阶段是2018年至2020年,实施普及性技能培训,周期变为每两周一次,每次一课时,有了专业场地和稳定人员,达到人人学过,部分掌握的目的。“现在我们处在第三个阶段。”王晓建介绍,学校从2020年开始把它列入课程,必修9课时,选修18课时,特点是规范化、专业化、有课程、有评价,保证人人掌握,并且部分同学可以获得专业的技能认证。
急救内容有待丰富,学生培训有待课程化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们也感觉到还有不足之处。”吴惊龙表示,比如急救导师有待补充。因为导师来自教学一线,也来自不同学科,他们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完成急救相关培训,应该培养更多有志于此的各学科教师。
另外,急救内容有待丰富。“目前我们的急救培训内容可能比较单一,可以开设更多的特色课堂,比如伤口包扎、运动的损伤处理等。”吴惊龙指出,学生培训也有待课程化。可以考虑把校园的急救活动跟校本课程的建设融合,以化解“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又要参加急救培训课程”这一矛盾。
“学生实践有待多样化。”吴惊龙认为,在学生掌握了急救技能之后,可以带领他们参与到社会和社区的急救实践。
对于未来的工作,学校也提出了方向。杨元娟表示,学校将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创建高水平急救教育师资团队;打造综合性的校园急救教育培训基地;分层分级有效传播急救技术;牵头开发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学校急救技能证书,共建共享一批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急救科普资源。另外,打造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
李春根表示,下一步,学校将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急救培训力度,开发拓展应急救护课程资源,持续做精做强急救教育。
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