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焦点信息:苏轼低谷时写给朋友的6段话,治愈了我的痛苦和迷茫

来源:腾讯网 2023-07-03 10:18:11

苏轼低谷时写给朋友的6段话,治愈了我的痛苦和迷茫

世界以痛吻他,


(相关资料图)

他却报之以歌。

作者:洞见CC

余光中曾说:

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

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在世人的眼中,苏轼是一个集才华、颜值、幽默、洒脱于一身的千古完人。

然而,在他满身光环的背后,却藏着坎坷不堪的命运。

苏轼为官四十余载,被贬时间就长达三十三年。

在这三十三年间,他数次辗转,活得风雨飘摇,过得居无定所,好几次险些丧命于被贬途中。

如此境遇下,他却遇山开路,逢水搭桥,不慌不忙地将生命活出了另一种姿态。

《菜根谭》里写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越是失意和低谷,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性。

苏轼跌落低谷时,也经常会跟朋友写信倾诉。

从他给朋友写的6段话里,我找到了治愈痛苦和迷茫的秘诀。

1

关于心境

原文:

临皋亭下,八十余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范子丰书》

译文: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漱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想着回家乡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有空观赏,谁便是主人。

洞见君说: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有不少朋友写书信来安慰。

其中一个,便是范子丰。

范子丰担心黄州偏远,苏轼生活会很艰苦,没想到苏轼却回信道,此间风景甚好,最适合久住。

而这,也并非苏轼的逞强之语。

苏轼自来到黄州后,没有自伤心志,沉溺于被贬的痛苦之中。

他先是积极开荒种地,解决了一家的温饱问题;

没有地方居住时,他又亲自动手,给自己盖了几间简陋的房屋,并给它取名为:雪堂。

闲暇时,苏轼便在雪堂里观风赏月,排遣忧思。

那里的一草一木,看在苏轼眼里都是景;一月一江,落在苏轼笔下都是诗。

凭着一腔的达观,苏轼竟真的将那段苦不堪言的生活,过得津津有味。

就像林语堂所说的: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如果此时,你也正经历人生至暗的时刻。

请不要执着于一时的痛苦,眼光放远一点。

要记住,没有称心如意的生活,只有苦尽甘来的人生。

唯有练就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才能在风雨如晦的人间,找到照亮生命的那一束阳光。

2

关于名利

原文: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端叔书》

译文:

我自获罪以来,深自闭门,杜绝与外界的交往。常乘小船,穿草鞋,纵情于山水之间,跟樵夫渔父混杂相处。常常被醉汉所推搡责骂,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人们渐渐不认识我了。

洞见君说:

人跌落低谷时,最难忘却的,是昔日的风光;最难释怀的,是功业未成的遗憾。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将士因为承受不了从高峰跌落到低谷的心理落差,郁郁而终。

然而,苏轼一朝失势饱尝艰辛后,还是坦然地接受了这种生活模式。

到黄州后,苏轼时常与农夫、樵夫谈天说地,全然放下了自己大学士的身段。

有一次,他正走在街上,被迎面而来的醉汉所撞。

醉汉撞人后,又对苏轼骂骂咧咧,苏轼非但不生气,还把这事写信告诉了好友李端叔。

他在信中庆幸,终于卸下了大学士的光环,渐渐不被世人所熟知了。

来黄州的四五年间,苏轼早已摆脱了功名利禄的牵绊,学会了在云里写诗,在泥里生活,在岁月里且行且歌。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深陷于名与利的漩涡中,挣扎于得与失的泥潭里。

可他们却忘了:名利难得久,平淡才是真。

就算得到了显赫的名声和令人艳羡的富贵,最终也难长久地拥有。

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懂得摆脱名利的桎梏,静守人生的清欢。

3

关于过往

原文:

某垂老再被严谴,皆愚自取,无足言者。事皆已往,譬之坠甑,无可追计。——《与好友参寥书》

译文:

我垂垂老矣之时,又遭贬谪,都是我咎由自取,我已不想多说。过去的事情,就像打破的瓦罐,已经难以挽回,也不必再去多想。

洞见君说:

辛弃疾有诗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着太多的遗憾和失落。

苏轼年轻时,曾立下过济世救民的大志。

他在科举考试中大放异彩后,也确实得到了这样的机遇。

就连宋仁宗也认为苏轼是可塑之才,有意将他培养为宰相。

可后来“乌台诗案”的爆发,他就被一贬再贬,基本上成了朝廷的弃子。

但在这飘零的半生里,最让苏轼痛苦的,不是屡次迁谪的艰辛,而是宏图大志化为泡影的绝望。

所以刚到黄州时,苏轼惆怅得夜夜难眠。

他只能整日泛舟于赤壁之上,听江水流逝,看日升月落。

在那一片广阔的山水间,他终于慢慢意识到:

曾经再风光,可机遇已失,过去再好,也不能重来,唯有珍惜当下的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

后来,苏轼被贬至更偏远的惠州,好友参寥常写信来安慰。

苏轼亦能在信中坦然地跟参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我已不会再过多留恋了。

一个人最大的清醒,便是接受一切离开。

正如弘一法师所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往后的每一天,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敢于和过去告别,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会向你不断靠近。

4

关于苦难

原文: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答程儒书》

译文:

我未细数,便看到这里食无肉,无肉可食,无药治病,无处可居,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寒泉,出去亦没有朋友,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不过还是有一个好处,没有瘴疠。

洞见君说: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即便是被贬谪的生涯,也是一波三折。

当年他被贬黄州时,那里尚且还有“长江绕郭,好竹连山”;

后又被贬惠州时,那里虽然市况萧条,但苏轼还能买到羊脊骨,吃到荔枝肉;

可到了海南,那可是真正踏上了蛮荒之地。

就像苏轼所说的,这里路途远,衣食缺,活人到此,犹如身处死地,但豁达的苏轼,还是在此处看到了希望。

有一次,好友程儒写信给苏轼,问他在海南过得怎么样。

苏轼还乐观地调侃:幸好幸好,此处没有瘴疠。

正如白落梅所说:“无论处何境,用哪种方式,苏轼皆能从困苦中找到岁月的一盏清光。”

苏轼父子自到海南后,饱经忧患,但无论何种境地,苏轼总能找到解脱之法。

他心绪难平时,便会写信找朋友借书,通过抄书来排遣忧思;

没有粮食果腹时,便和当地的居民一起挖山芋充饥;

身体患病又无药可医时,苏轼就自己制药治病,并从中悟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生之道。

杨绛先生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做人实在是够苦。”

辗转在尘世间,谁不是日日与艰难相伴,岁岁与苦难同行。

在这苦海一般的人生里,最难能可贵的,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即便遭受过命运的重击,也依旧能用豁达超越苦难,活成自己的英雄。

5

关于离别

原文:

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

译文:

君家小瓮里都是自酿的美酒,哪怕只剩了一瓢,也会与我分摊。我还想跟你对床聊天,直至五更。可惜我俩的相聚就像水上的浮萍和风中飘散的云,我只担心以后再也没有相见的日子,笑着去谈今生来世的因果。

洞见君说:

诗人北岛说,世界上80%的人,其实都已经见过了这辈子的最后一面。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与朋友的缘分,还是后会有期,还有来日方长。

殊不知,人这辈子,见一面少一面。有时候,一个转身,就是永诀。

苏轼在海南时,曾结交到一个患难之友,张中。

张中是当时海南的一个小官,苏轼父子刚到海南的那段时间,张中又帮他们修房屋,又帮他们搬家,前前后后帮了不少忙。

但他也因此惹祸上身,不久之后,朝廷的人就下了一纸诏书,要把张中调离海南。

谁知张中这个性情之人,实在不忍撇下苏轼父子,硬生生在海南逗留了十个月,才向苏轼来辞行。

辞行那天,他在苏轼家坐了一个通宵,黎明时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可还没过几个月,张中就患病去世了。

那次离别,竟是他与苏轼父子的最后一面。

苏轼后来在得知张中病逝的消息时,也是肝肠寸断,凄然掉下泪来。

《次第花开》中写道:“从出生到终老,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和分离的过程。”

曾经我们视若珍宝的知己,或早或晚,都会从我们生命里退场;

曾经我们眷恋不舍的朋友,也会在某一天,挥挥手与我们告别。

到最后,所有的相遇,都会指向离别。

在这途中,珍惜所有遇见,笑对所有离别,才是一段感情最好的归宿。

6

关于生死

原文: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与王古书》

译文:

被贬到海南,我已经跟儿子苏迈诀别,并安排好后事了。我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就是做棺材,再准备墓地,死后就葬在海南吧!活着的时候就备好棺材,死后不扶灵柩回家乡,这也是东坡的家风。

洞见君说: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尤其注重落叶归根。

昔日,寇准死在雷州,后来还是被埋葬回了故土;

比苏轼晚生四十多年的赵鼎,客死海南,灵柩最后也被运回了家乡。

然而对于这些死生大事,苏轼却看得很开。

苏轼从惠州再被贬海南时,已年过六旬。

年迈的身体,加上糟糕的环境,苏轼在海南的那几年,可谓是九死一生。

所以刚得知被贬海南时,他便跟家里人交代好了一切后事,并嘱咐子孙,他日自己若死在海南,便就地安葬,不必将灵柩运回故乡。

就这样,苏轼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去了海南。

在那片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苏轼乐天安命,将仅剩不多的岁月活出了另一种精彩。

他甚至还说,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但也不后悔,因为这次远游是他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苏轼之所以对身后事看得透彻,就在于他很清楚地知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我们每个人,都是寄生在这大千世界,一粒微小的浮尘。

既无法掌控生死,也不能决定命运的走向。

但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距离,你我却可以努力将它活出情趣来。

有生之年,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该享的福享够,即便某天生命走到了尽头,我们也可以对自己无悔地说一句:

“我来过,我爱过,我活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苏轼去世前几个月,曾回首一生,平静地写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他心中,那些熬过的艰难岁月,那几段无人问津的时光,才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如今,苏轼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留给世人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却是万古不朽的。

若干年后,仍旧会有无数人去一遍遍地读他,一点点地从他的智慧中,明白处世的真谛。

而当下处在迷茫困顿的我们,也必将从苏轼的经历中,找到向上的精神力量,奔赴更好的人生。

点个赞吧 ,人生若觉不如意,劝君多读苏东坡。

上一篇

全球速讯: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你推荐

最新热文